歡迎您,來到5號網!

5號網首頁|手機版

養(yǎng)生美容親子-為健康美麗播種!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醫(yī)療 > 看病

什么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式

時間:2016-02-17 17:30:13 編輯:本站整理 368

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神經性疾病,疼痛起來持續(xù)的時候也會比較久,對于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,那么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是什么?如何正確的治療呢?!

什么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式

三叉神經痛介紹及發(fā)病原因

三叉神經是人體十二對顱神經的第五對顱神經,也是最粗的一對顱神經,之所以叫「三叉」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有三條大的分枝。它從腦干發(fā)出後,即分成感覺神經根與運動神經根。運動神經根控制咀嚼肌肉的功能,感覺神經穿出腦膜後,再分成三枝,分別掌管顏面之眼部、上頷與下頷三個部位的感覺。這三條分支將其所管轄區(qū)內的各種感覺傳導到大腦。

然而三叉神經痛為局限在三叉神經分支支配區(qū)塊的一種劇烈類似觸電、尖銳的疼痛,通常是單側性發(fā)生,常是突然發(fā)作及突然停止,而持續(xù)的時間不一定(數秒至數十秒),有時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被誘發(fā)出來,例如碰觸到臉上的皮膚、吃東西、打哈欠、洗臉、刷牙、剃胡、抽煙、說話、臉吹到冷風等。疼痛期可數周至一、二個月,然後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另一次的發(fā)作。三叉神經痛經常發(fā)生在其下兩個分支所分布的區(qū)域內,出現在第一分支區(qū)域內的比例比較少。約有5%的患者,罹患兩側三叉神經痛,但同時發(fā)病的機會則不高。發(fā)病率約每年每十萬人口中有二至五位發(fā)病,以女性居多,約四比三,發(fā)生年齡約四十歲至七十歲,二十五歲以下較少見。右側發(fā)生率較左側為高。

除了有觸發(fā)點外,一般的神經檢查都沒有異常,診斷主要根據病患所陳述的病史及癥狀,但在確實診斷三叉神經痛之前,須先與一些由小腦橋腦角腫瘤、血管瘤、多發(fā)性硬化癥等引起的三叉神經痛做監(jiān)別診斷。由於三叉神經分布在上、下頷的部分,有時發(fā)作的表現與牙痛很接近,很容易讓病患者誤以為是牙痛,因此也常會讓牙醫(yī)師誤判而拔除牙齒。

三叉神經痛的造成的原因,主要是三叉神經在腦干根部被血管(動脈或靜脈)所壓迫,造成神經髓鞘損傷引發(fā)短路現象所致。

三叉神經痛之治療

● 藥物治療:

抗癲癇藥物如Tegretol等安定神經,緩解神經被壓迫後部分的訊號短路。但副作用則偶會造成全身粘膜潰爛等問題發(fā)生,另外也可使用抗憂郁藥物或肌肉松弛藥物。對藥物治療效果良好,又不想手術時,或年紀太大,或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手術時,藥物治療為第一選擇。

● 神經阻斷術或氣球壓迫術:

將針經皮刺入卵圓孔中,以電流或甘油(酒精)或氣球壓迫將神經節(jié)或神經節(jié)後小分枝破壞,來阻斷感覺神經傳導,有部分病患的疼痛可藉此獲得控制,但有時會伴有顏面感覺遲鈍麻木等副作用。

● 伽瑪刀或電腦刀:

透過放射線「單點定位」及「能量集中」二特性,可照射血管壓迫之神經,破消除疼痛。但因神經遭壓迫部位大多接近腦干,手術過程有可能損傷腦干或半側臉部感覺麻木。

● 顯微神經血管減壓術:

此為利用外科手術,在顯微鏡操作下,從耳後進入後顱腔到達腦干及神經根部,將血管壓迫神經部分,以鐵弗龍(Teflon)纖維隔開血管與神經,解除神經因壓迫形成的短路現象。術後大約90%的患者其三叉神經痛可大幅緩解或完全消失,且比較不容易導致重大面部麻木,由於需開顱進入顱腔,且手術施作空間狹小,腦部血管密布,主刀醫(yī)師須充分了解腦部結構并熟悉腦部手術,以降低風險。目前手術是針對藥物治療失敗或藥物副作用過大病人為主。

三叉神經痛本身是不會致命的疾病,但對罹患過的病患而言,其感受是痛苦及深刻的,也會對病患的生活作息、社交及工作上造成很大的影響。現今的治療可多種選擇且頗具療效,三叉神經痛病患應盡早就醫(yī),勿信偏方

5H跟帖
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

最熱標簽

猜你喜歡

二維碼

網站簡介|網絡營銷|法律聲明|友情鏈接|聯系我們|意見反饋 Copyright ?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-3
提示: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(yī)療的依據;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。本網站敬告網民:身體若有不適,請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。
所有文章來自互聯網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